(网经社讯)近期,外卖补贴大战正在激烈上演。这场“内卷式”竞争的战火也烧向网约车市场。7月以来,浙江宁波、江西鹰潭、广东清远等多地主管部门先后出手,叫停网约车平台低价行为。此外,就近日打车还收“空调费”一事,检察日报发文称平台内卷不能让乘客买单(详见网经社专题:http://www.100ec.cn/zt/hfwycpt/ )。对此,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电商快评。
【观点一:供需失衡 网约车陷入“内卷式”竞争】
知名互联网专家、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,网约车低价竞争源于市场供需失衡与流量争夺。行业运力过剩背景下,平台为抢占用户和司机资源,通过补贴、低价订单扩大规模,形成“烧钱换增长”的粗放模式。资本驱动下,部分平台依赖输血维持数据壁垒,却忽视可持续盈利;同时,监管对定价机制、抽成比例等规则滞后,平台利用算法隐蔽倾销,挤压司机利润空间。
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表示,当前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“供大于求”的现象。平台层面,截至2025年5月31日,全国共有36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。网约车市场也形成了以滴滴出行为“一超”,曹操出行、T3出行位列第二梯队,享道出行、首汽约车、如祺出行、及时用车等为中长尾的市场格局,此外,还有高德、美团打车等聚合平台,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。
陈礼腾进而表示,在司机层面,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飙升至661.4万人,车辆超281万辆,较三年前翻倍,多地也纷纷发布运力饱和预警。而用户规模长期稳定在5亿左右,订单量无明显增长。在此背景下,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留住用户,通过“一口价”“特惠单”等低于成本的倾销策略留住价格敏感型乘客。
对于造成的影响,郭涛表示,低价竞争导致司机收入下降、工作时长增加,部分司机违规接单埋下安全隐患;乘客短期享受低价后,可能面临车辆老旧、调度延迟等服务缩水。行业层面,企业忽视技术升级与服务创新,陷入“内卷—降质—监管加压”的恶性循环,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与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据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“电诉宝”(315.100EC.CN)2025年至今,智行、高德、T3出行、哈啰出行等平台因退款问题、订单问题、霸王条款、售后服务等问题频频被用户投诉。
【观点二:低价竞争需守法律边界 空调费转嫁暴露行业深层矛盾】
对于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,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、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表示,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,需分情形讨论,核心在于是否构成“低于成本价倾销”。
董毅智指出,若平台或司机长期以低于运营成本的价格接单,且目的是“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”,则涉嫌违反《价格法》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“低价倾销”的禁止性规定。而若低价属于短期促销、市场调节价范围内的动态定价(如高峰降价、优惠券),且未持续低于成本,则不违法。2017年修订的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删除“低于成本价销售”条款后,单纯低价竞争不再直接构成不正当竞争。
司机单方收取“空调费”是否合法?董毅智认为,普遍违法,仅在极特殊约定下可能有效。董毅智指出,该行为违反明码标价规定:《价格法》第十三条禁止“在标价外加价收费”,《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》第二十条要求运价包含基本服务(含空调)。
董毅智进而表示,若司机接单前明确告知需额外付费,且乘客主动同意(如扫码支付),可视为双方达成新合意,此时收费有效。但实践中,司机在“一口价”订单中强制要求付费仍属违约。
董毅智还表示,司机也存在困境:新能源车开空调日均成本增加20-30元(约月增千元),但平台高温补贴少、条件严苛,导致司机转嫁成本。
【观点三:破解内卷 让竞争回归服务价值本身】
郭涛表示,破解核心逻辑是从“管资本”转向“管行为”,让竞争回归服务价值本身。需从规则重构与模式创新入手:
其一,强化动态监管:建立价格监测机制,划定“成本价”红线,禁止低于运营成本的倾销;严控平台抽成比例,遏制算法剥削;
其二,推动合规化:落实司机社保、车辆合规要求,提升准入门槛,减少无序运力;探索“指导价”或“时段定价”,平衡供需矛盾。
其三,引导技术赋能:鼓励智能调度、拼车优化等技术提升效率,支持定制化服务(如高端车型、场景化出行),跳出同质化竞争;
其四,保障权益:禁止转嫁成本(如“空调费”),完善投诉机制;推动司机组织化协商,增强议价能力。
董毅智认为,根治内卷的钥匙,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竞争从“价格消耗战”转向“服务价值战”。当政府从“政策比拼”转向“制度创新”,平台从“流量抢夺”转向“生态培育”,方能实现司机增收、乘客满意、平台盈利的正和博弈。